先提一个问题:战略与执行孰轻孰重?《细节决定成败》一书,给出了答案:“中国绝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,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;绝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,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条款不折不扣地执行”。所以,该书作者相信,对于中国本土企业来说,缺乏的不是战略,而是组织执行力。
这样的观点后来深入人心,企业把“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,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”奉为经典名句,并千篇一律地教导员工。他们还能举出可资借鉴的案例:有些管理“混乱”的企业却创造了惊人的成就,主要得益于该企业超强的执行力。有些受人推崇的公司,它们并不在战略规划上花费更多的时间,但它们无一例外地都表现出卓越的执行力。不可否认,拥有战略是一回事,真正执行并将战略转化成现实则是另一回事。但我不由得在心中质疑,如果那些创造惊人成就的公司能够改善管理,结果将会如何?如果那些拥有卓越执行的团队愿意花大气力研究战略,结果又将如何呢?
为什么一定要把执行力置于规划力之上,为什么要偏“执行”而废“战略”,为什么只讲执行论,不讲系统论,为什么不能把战略执行的要素进行一体化结合?的确,许多企业已经割裂了执行力的天然结构。
执行力必须正本清源,从源头上开始梳理。
1、战略的本质是“执行文化”
翻阅中国企业发展史,我认为,刚刚经过30年市场经济洗礼的中国企业,首先缺乏的就是战略。原因是,这在计划经济时期是不需要、自然也是不被重视的。中国企业的管理深处主要缺乏的是战略的支撑。如果说环境适应只是外忧,那么战略的散焦、制度的不完善及企业文化的不成熟则是真正的内患。中国企业更须以战略为指引,或者说,其文化中的相当内容应为战略性的内容。中国企业所呼唤的应是这种战略导向性的执行文化。
企业战略可以用一句话表述,但不容易理解。也可以用几万字的报告表述,但无法突出重点。因此,企业的战略要用既简单、又能理解的方式表述。具体方式是:
(1)确定企业的使命、愿景与战略目标。
(2)从中选出财务目标、市场、产品、业务、客户、价值链等主要因素。
(3)把这些要素组成三分段,分别是:我是谁,我要达到什么目标,我们如何做。
显然,战略就是“执行背后的观念”,是企业深思熟虑的过程,反映了战略决策者的价值观。因此,战略是主观而不是客观的产物。战略同文化、价值观一样为企业成员所共享,并需要通过员工的认可而产生行动。因此,研究战略,务要了解企业目标如何在成员间分享,以及如何在共同理念的基础上付诸执行。
时至今日,中国企业战略的决策模式都是由员工搜集原始信息,并提出多个解决方案,高层从中遴选即可。然而这种决策者视线范围内的战略决定,却有着致命的风险。即使是一位完美的决策者,也不可能调查每一件事情并做出最英明的决策。这样决策的结果是什么呢?很多事情悬而未定,很多重要紧急的事情难以及时处理。组织内没有人能记住公司的愿景:员工记不住,因为这些与他们没关系;主管记不住,因为他们忙于焦头烂额的做一个个决策。员工们开始消极怠工,因为他们相信,就算是提出好的创意,领导也不可能让他们这样做,从而导致员工一切将就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管理者成天抱怨员工执行不积极等。
杰克•韦尔奇说过:最先知道企业要发生什么事情的是你的员工,知道你产品弱点的是你的客户,因为你只是他们供应商中的配角!
没有人会把现成的战略方案放在你桌上,等着你来做决定。你必须亲自制定战略,而公司的愿景一旦确定,就需要动员一切可能的力量来实现这一目标,除此之外,还要拟定符合目标的商业计划,行动方案等。在当下10倍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,你闭门造车的战略方案真的行之有效吗?即使是一个绝佳、高质量的战略方案,你又让谁去实施?只有认可企业战略的员工。
在GE有个非常重要的执行公式:E(执行成功)=Q(决策质量)•A(团队成员的认同度),经过大量研究发现,90%的战略决策都夭折在团队成员的认可度上。也就是说团队成员的认可度直接决定了企业战略执行的成功与否!为保证执行的成功,就必须获得团队从能力到意愿的双层认可。战略执行的根本就是解决文化认同问题,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,实现团队成员心智模式改变和提高团队成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。
认同执行文化,要让管理者与员工保持高密度的沟通,同时将更多的责任授权给一线员工,并创造出有保障的工作环境,使员工积极为企业发展献策,投身到企业的运营管理中,而且在这一过程中,每一个员工都明确了企业愿景及目标,乐于接受新的责任,从而培养了自我执行力。群体决策更保障了决策的全面性,确保行径方向不偏离正轨,达到高质量的决策,自动自发的落地实施。
当然,员工最终的执行方案需要经过科学评估,最终由管理者经过统筹,纵观全盘,达到最终决策,这样的战略执行起来会不会省心很多呢?
2、保持战略与文化的一致推行
在各地的咨询中,我经常问企业家朋友一个执行范式的问题:企业执行的原点是什么,是应先制定好计划再付诸执行,还是先弄明白为什么再推动执行?在执行的过程中,自己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充当什么角色,起了什么作用?他们的答案不一而足,各有各的道理,难分高下。之所以难分高下,是这个高下根本就不存在,战略和文化之间是一致的问题,而非先后的问题。企业关注的不是你先告诉我文化还是先帮我制定战略,关键在于如何落实文化、如何执行战略,而又如何保证两者的一致和相互支撑。
企业离开战略就没有方向定位,离开文化就没有价值定位,战略和文化是企业长远持续发展的两个坐标轴。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,这两个方面相互匹配,相互促进,共同保证了企业发展的大方向。战略和文化有一套完全相对应的逻辑,和使命相对应的战略的概念是愿景,而愿景就是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定位,要实现这样一个战略定位往往会要求做到几条非常重要的战略原则,例如技术领先、差异化、快速周转等。这些战略原则就像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一样,贯穿它的整个运营系统。
因此,通过执行来打通战略和文化的关系,使企业上协战略、下领文化,就是执行的最高使命。企业的全面提升既然是从内部塑造做起,那么企业的执行就要符合企业的战略,要和企业文化保持高度的统一。然而令人惋惜的是,很多企业,总把“战略”归于狭义的“手段”范畴,为赚钱而赚钱,甚至于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,由此形成了不良的文化。让优秀文化为战略护航,这一点在物质诱惑的侵袭下,显得尤为重要。
3、基于核心理念的战略执行体系
执行力的强弱决定了企业战略的实现程度、实现速度和调整速度。但试想一下,如果企业的发展不站在战略和文化高度思考,进行全面统筹,执行力将带来什么结果?
企业的核心理念决定着企业的战略方向、决策定位和共同价值取向。使命、愿景、价值观是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向,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使命回答“我是谁”这一根本问题,愿景回答“我要去哪里”的问题。核心价值观也称为“关键信念”,是企业最重要和永恒的信条。使命、愿景和价值观统领着战略制定和实施的总体方向。企业在制定这些要素需要系统考虑(见表7-2)。
表7-2 使命、愿景、战略的关系
使命 | 愿景 | 战略 |
公司为什么永远存在 | 希望公司发展成什么样 | 击败现有及潜在竞争者的计划 |
·为组织内所有决策提供前提 ·描述一个持久的事实 ·可以是一个无限时期的解答(而没有时间限制) ·为内部和外部人员提供指导 | ·指导战略和组织发展 ·描述一个鼓舞人心的事实 ·可以在一个特定时期内实现 ·主要是为内部人员提供指导(有些口号可提供给外部人员) | ·列出一系列举措以提供产品或服务,创造高于其成本的价值 ·描述公司战略选择的“价值方案” ·随市场分析、消费者经验、试验而不断改善 ·最好严格限制在内部使用 |
设立明确的战略目标,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,接下来就要把能反映战略目标实现状况的关键绩效指标提炼出来。把战略由决策层落实和传达到基层,确保组织“上下同欲”的核心是关键绩效指标KPI。对此,我们需要建立基于“平衡计分卡”的战略执行体系。
平衡计分卡以企业使命、愿景和战略为出发点,从四个维度来考核绩效,这四维度是:财务收益、顾客、内部流程、学习与发展,从而达到绩效考核的均衡。平衡计分卡以战略为核心,不能脱离战略而存在。此工具的应用步骤:
(1)确定公司的使命、愿景和战略目标,这是运用平衡计分卡的前提条件。
(2)分解战略目标:平衡计分卡根据战略目标分解为四个方面的指标称之为关键指标(KPI),KPI的合理设定是平衡计分卡的应用基础。从四个方面来说,财务指标主要以营业额、利润率、资产收益率、资产增值等来考核经营业绩;客户指标则以客户满意度、品牌美誉度来考核满足客户需要的能力;内部流程指标以对市场的应变能力、生产能力、创新能力、供应链管理能力等来考核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;学习与发展则强调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能力,主要考核无形资产的形成于投资,如员工胜任力、创新能力等。
(3)根据指标进行业绩考核。以战略为导向,将公司级KPI层层分解到部门级KPI、个人级KPI。分解过程要把握“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”的分解原则。各级KPI要与预算、资源配置和行动计划相连结。个人KPI一方面与个人的行动计划相连结,另一方面与针对个人的薪酬、奖励、培训、职业发展规划相连结。
(4)评估分析。整个执行过程中要对各级绩效指标实施情况进行测量、分析、比较,定期进行各层次的评审。评审的结果要进行反馈和运用。
这样构成的一个闭环的战略管理体系,以使命、愿景、价值观为统领,将战略目标与个人的行动进行了有效的连结,并通过激励制度引导和强化员工的努力方向,通过组织、部门绩效评审掌控组织战略目标进展情况,全面、系统连结了战略实施的各个环节和层次,保证战略的有效落地。
美其心版权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